時間:2018年06月29日
玄談收夏暑,殷殷話語長。2018年6月28日星期四下午兩點半,在科技樓806室,“異之讀書班”盛邀戴偉教授第四次開講。
戴偉教授講課
一、今古文之爭的肇始發(fā)端
本次開講的主題是“經(jīng)古文之爭”。我們一般而言的“經(jīng)”是指儒家的“五經(jīng)”(《詩經(jīng)》、《尚書》、《禮》、《易經(jīng)》、《春秋》)、“十三經(jīng)”(《詩經(jīng)》、《尚書》、《周禮》、《儀禮》、《禮記》、《易經(jīng)》、《春秋左傳》、《春秋榖梁傳》、《春秋公羊傳》、《爾雅》、《孝經(jīng)》、《論語》、《孟子》),對這些典籍的傳承又有“今文經(jīng)學派”與“古文經(jīng)學派”。而今古文之爭源于漢初,結束于清末,為此爭辯敲響喪鐘的是“五四運動”。
(一)、因由——背景
其實今古文之爭的肇始發(fā)端只是漢初儒家內部的派系之爭,其時代背景源于秦大一統(tǒng)以后的焚書坑儒,司馬遷在《史記·劉敬叔孫通列傳第三十九》記載:漢五年,已并天下,諸侯共尊漢王為皇帝於定陶,叔孫通就其儀號。高帝悉去秦苛儀法,為簡易。群臣飲酒爭功,醉或妄呼,拔劍擊柱,高帝患之。叔孫通知上益厭之也,說上曰:“夫儒者難與進取,可與守成。臣原徵魯諸生,與臣弟子共起朝儀?!备叩墼唬骸暗脽o難乎?”叔孫通曰:“五帝異樂,三王不同禮。禮者,因時世人情為之節(jié)文者也。故夏、殷、周之禮所因損益可知者,謂不相復也。臣原頗采古禮與秦儀雜就之?!鄙显唬骸翱稍嚍橹钜字?,度吾所能行為之?!庇纱巳寮业膶W說開始被尊崇,但是眼前的問題在于由于“焚書坑儒”,儒家的經(jīng)典典籍遺失殆盡,如何很好的傳承儒家文化,文本載體成為眼前的首要問題,西漢前期以當時通行的文字——隸書寫定儒經(jīng),并以當時諸儒師的見解予以解釋和傳注,后來對應古文經(jīng)學派稱此派為今文經(jīng)學派。由于此問題的存在,于是誕生了兩種經(jīng)典的傳承路徑,一是僅憑自身純熟的記誦而傳承,這就是伏生為代表的今文經(jīng)學:伏生系孔門弟子轌子賤后裔。秦統(tǒng)一后,朝廷設博士70員以備顧問,伏生即為其一。公元前213年,秦始皇焚書坑儒時,伏生冒著生命危險,暗將述錄唐堯、虞舜、夏、商、周史典的《尚書》藏在墻壁之夾層內,由此逃避焚燒之難。秦亡漢立,儒家學派逐漸復興,漢惠帝四年(前191年),除“挾書律”。伏生掘開墻壁發(fā)現(xiàn)尚有29篇保存完好,這便是成為中國古代史寶貴資料的《尚書》。伏生壁藏《尚書》并將其傳播的事跡傳到朝廷,漢文帝非常重視,欲召他進朝,但此時伏生已年愈九十,不能出行。于是文帝派時任太常掌故之職的晁錯到章丘伏生家中,當面授受。伏生因年邁不能像正常人那樣說話,他的話只有其女羲娥才能聽懂,只好先由伏生言于其女羲娥,再由羲娥轉述給晁錯。終于將伏生胸藏《尚書》整理記錄下來,補敘出所失篇章,才使《尚書》得以完整流傳。
(二)、因由——文字演變
一般而言古文經(jīng)學是用先秦六國的文字(大篆)“古文”書寫的儒家經(jīng)書稱為古文經(jīng),訓釋、研究古文經(jīng)的學問。秦始皇焚書時,六經(jīng)、諸子都被焚毀,漢朝學者傳習的經(jīng)書,大都是用“隸書”書寫的,稱今文經(jīng)。但是以后在山崖屋壁陸續(xù)發(fā)現(xiàn)了一些被埋藏的儒家經(jīng)書。例如,漢景帝時,魯恭王劉馀從孔子舊宅壁中發(fā)現(xiàn)古文經(jīng)傳,得《尚書》、《禮記》、《論語》、《孝經(jīng)》,凡數(shù)十篇;又例如,河間獻王劉德,修學好古,從民間得到不少古文先秦舊書,有《周官》、《尚書》、《禮》、《禮記》、《孟子》等,并在他自己的王國里為《毛詩》、《左氏春秋》立博士?!睹姟贰ⅰ?/span>左氏春秋》也屬古文。王充的《論衡》,《正說篇》說:“至孝宣皇帝之時,河內女子發(fā)老屋,得逸《易》、《禮》、《尚書》各一篇,奏之。宣帝下示博士,然后《易》、《禮》、《尚書》各益一篇,而《尚書》二十九篇始定矣?!薄吨x短篇》也說:“宣帝之時,河內女子壞老屋,得《易》一篇,名為何《易》?此時《易》具足未?”,這些都是古文,這些古文經(jīng)傳,都藏于漢朝的秘府,不立官學,只是民間學者私相傳習而已。
戴偉教授講解文字
究其緣由應追溯漢字的發(fā)展演變:
甲骨文→金文→籀文(大篆、古篆)→小篆→隸書
1.甲骨文
甲骨文是中國記載的最早文獻,殷商的統(tǒng)治者喜占卜,并且其還有專門的從業(yè)人員:巫。卜是象形字也是擬聲字,既代表龜殼爆裂的紋路也代表龜殼爆裂的聲音;“占”上半部分代表鉆孔的工具與過程,下半部分代表龜殼,占卜所涉及的領域很多:天象、戰(zhàn)爭、疾病、祭祀等等。甲骨文最早出土于何時,尚無定論。河南安陽殷墟一帶,自北宋以來就不斷發(fā)現(xiàn)商代銅器,當?shù)卦谇О倌昵凹从屑坠浅鐾潦峭耆锌赡艿?。但直到清末,歷代學者都沒有注意到甲骨文的存在。
學術界基本認同清末官員、金石學家王懿榮是甲骨文的最早發(fā)現(xiàn)者。而關于具體發(fā)現(xiàn)過程則有兩說。
第一說源于劉鶚的記載。光緒二十五年(1899年),河南安陽出土龜版之后,被山東濰縣古董商人范壽軒、范維卿等人收購,并運至北京售賣。時任國子監(jiān)祭酒的王懿榮素來喜好收集古物,通曉金石文字,從古董商手中高價收購了這批甲骨。
另一說流傳甚廣,與中藥“龍骨”密不可分。龍骨一般是指遠古哺乳動物的骨骼化石,中醫(yī)認為其可以入藥,有治療咳逆、瀉痢、便血的作用。后來,甲骨代替龍骨,用于藥用,河南安陽一帶有人甚至世代以此為業(yè)。在這一過程中,甲骨文資料受到了不可估量的損失。光緒二十五年。王懿榮染疾服藥,偶然在中藥中的龍骨上發(fā)現(xiàn)了古文字。
清光緒25年(公元1899年)秋,北京清朝廷任國子監(jiān)祭酒(相當于中央教育機構的最高長官)的王懿榮(1845—1900)得了瘧疾。派人到宣武門外菜市口達仁堂買了一劑中藥。王懿榮無意中看到其中的一味叫龍骨的中藥上面刻劃著一些符號。龍骨是古代脊椎動物的骨骼,在這種幾十萬年前的骨頭上怎會有刻劃的符號呢?這不禁引起他的好奇。對古代金石文字素有研究的王懿榮便仔細端詳起來,覺得這不是一般的刻痕,很像古代文字,但其形狀非籀(大篆)非篆(小篆)。為了找到更多的龍骨作深入研究,他派人趕到達仁堂,以每片二兩銀子的高價,把藥店所有刻有符號的龍骨全部買下,后來又通過古董商范維卿等人進行搜購,累計共收集了1500多片。首先對甲骨文作出確認的王懿榮還沒來得及作深入研究并著書立說,八國聯(lián)軍便逼近北京城,他被任命為京師團練大臣。1900年7月,侵略軍兵臨城下,慈禧太后帶領皇室人員倉皇出逃,王懿榮徹底失望了。他對家人說:“吾義不可茍生!”隨即寫了一首絕命詞毅然服毒墜井而死,年方56歲。后來人們稱這位最先發(fā)現(xiàn)甲骨文的人榮譽為“甲骨文之父”,在甲骨文發(fā)現(xiàn)90周年的1989年秋,在他的家鄉(xiāng)山東煙臺市福山區(qū)建成王懿榮紀念館,以紀念他的功績。
王懿榮殉難后,其子為還舊債而出售家中所藏古物,他所收藏的甲骨,于是在1902年大部分轉歸好友劉鶚(即《老殘游記》作者劉鐵云)。另外,劉鶚還從北京琉璃廠的古董商那里購得3000余片甲骨,從友人方若那里獲贈300余片,又派兒子去河南購得1000余片,所藏甲骨增至5000多片,成為當時最著名的甲骨收藏大家。在好友羅振玉的建議和幫助下,劉鶚于1903年11月拓印《鐵云藏龜》一書,將甲骨文資料第一次公開出版,此書從劉鶚所藏的甲骨中采用1058片,由羅振玉親自選拓,其中偽刻5片,自重3片,倒置12片,甲骨反面有字而未錄的有40片,骨臼有字而未錄的有4片,雖然如此,仍瑕不掩瑜。不久,學者孫詒讓根據(jù)《鐵云藏龜》的資料,又寫出了甲骨文研究的第一部專著《契文舉例》。
甲骨文被發(fā)現(xiàn)之后,引起學術界的轟動。古董商人為了壟斷財源,對于甲骨的來源秘而不宣,以后又謊稱出自河南湯陰、衛(wèi)輝等地。直到1908年,學者羅振玉才首先訪知甲骨出土于河南安陽的小屯村一帶,于是他派遣自己的親屬去安陽求購,又親自前往安陽進行實地考察。1910年羅振玉釋讀出了10位殷王的名謚,證明這些有字甲骨確為殷王室之遺物,并進一步推斷安陽小屯村正是古文獻所載的殷墟遺址。先后共搜集到近二萬片甲骨,于1913年精選出2000多片編成《殷墟書契》(前編)出版,隨后又編印了《殷墟書契菁華》(續(xù)編),為甲骨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礎。
繼羅振玉之后,許多著名的學者,如王國維、郭沫若、董作賓、唐蘭、陳夢家、容庚、于省吾、胡厚宣等都進行了卓有成效的考釋和研究,形成了一門專門的學問——甲骨學。羅振玉(號雪堂)、王國維(號觀堂)、董作賓(號彥堂)、郭沫若(號鼎堂)并稱為“甲骨四堂”,被譽為甲骨學研究的一代宗師,其中以羅振玉年齡最長,接觸甲骨文也最早,而位列“四堂”之首。。
甲骨文是中國發(fā)現(xiàn)最早的文獻紀錄,如今甲骨學已成為一門蔚為壯觀的世界性學科,從事研究的中外學者有500多人,發(fā)表的專著、論文達3000多種。它對歷史學、文字學、考古學等方面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。
郭沫若對甲骨文也有獨到的見解,一般而言,“王”:一貫三為“王”,三代表著八卦中乾卦的天地人,這些事許慎的《說文解字》中的解讀,而郭沫若則認為:
“士”的金文字形與“王”的甲骨文字形略有相似。王,有的甲骨文字形像帶手柄的寬刃巨斧。有的甲骨文在戰(zhàn)斧(士)的基礎上加一橫,表示“王”是超級的“士”。造字本義:最大的戰(zhàn)斧,借代戰(zhàn)場上所向無敵的統(tǒng)帥。金文承續(xù)甲骨文字形。有的金文淡去了斧形。篆文承續(xù)金文字形。篆文的“玉” 與篆文的“王”字形相似,區(qū)別在于:“王”的三橫疏密均勻,而“王”的三橫上密下疏。在遠古冷兵器時代,軍人所使用的武器,代表軍人的級別與地位:身在前線用小型戰(zhàn)斧作戰(zhàn)的叫“兵”;身在將帥身邊使用大型戰(zhàn)斧的高級警衛(wèi)叫“士”;使用特大戰(zhàn)斧的將帥叫“王”。帶刃的木制武器叫“帝”;文治天下的叫“君” ;頭戴金冠之王叫“皇”。
2.金文
金文是指鑄造在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,也叫鐘鼎文。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,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,樂器以鐘為代表,“鐘鼎”是青銅器的代名詞。
3.籀文
籀文是古代秦國使用的文字,是小篆的前身,由于在春秋時秦人作的《史籀篇》中收藏有223個字,因此叫籀文,據(jù)說“籀”的意思是“誦讀”。唐朝時出土的“石鼓文”據(jù)考證是秦襄公時所刻,和《史籀篇》中文字相同,是籀文的代表。籀文是周朝晚期使用的文字,為顯示國威,于是將原本的鐘鼎文的文字,繁化而成為籀文,詳見《史籀篇》。亦是小篆的前身,由于在周朝晚期史籀作的《史籀篇》中收藏有223個字。唐朝時出土的“石鼓文”據(jù)考證是周宣王打獵時所刻,推測和《史籀篇》中文字相似,是目前可見,最接近籀文的代表。
4.小篆
小篆是在秦始皇統(tǒng)一中國后(前221年),推行“書同文,車同軌”,統(tǒng)一度量衡的政策,由丞相李斯負責,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,進行簡化,取消其他的六國文字,創(chuàng)制了統(tǒng)一文字的漢字書寫形式。一直在中國流行到西漢末年(約公元8年),才逐漸被隸書所取代。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,諸侯割據(jù),各國的漢字出現(xiàn)了簡繁不一、一字多形的情況。秦始皇滅六國后,下令以秦國的“小篆”作標準,統(tǒng)一全國文字。篆體,又稱為“篆書”,是小篆、大篆的合稱,因為習慣上把籀文稱為大篆,故后人常把“篆文”專指小篆。
4.隸書
上面是手,下面是牛尾巴,意思是一個人用力抓住牛尾巴,同時隸還有輔助之意,原因在于其比小篆的書寫速度要快,是記錄事件發(fā)生的最好輔助。同時用隸書記錄文獻的文字稱之為今文經(jīng),用隸書以外的六國文字記錄的文獻稱之為古文經(jīng)。
(三)因由——學術純粹性與權力之間的博弈
古文經(jīng)學派屬于民間的西漢末東漢初的馬融、鄭玄、許慎為其主要代表。同時西漢末王莽是古文學派的鼓吹者,由于漢室皇室身份的正統(tǒng)性,所以古文經(jīng)學派在東漢受到打壓,逐而變成皇室的權力之爭的體現(xiàn)。唐代的白居易在其《放言五首·其三》中寫道:
贈君一法決狐疑,不用鉆龜與祝蓍。
試玉要燒三日滿,辨材須待七年期。
周公恐懼流言日,王莽謙恭未篡時。
向使當初身便死,一生真?zhèn)螐驼l知?
1.許慎
許慎的《說文解字》花費其半生之力,鑄就古文經(jīng)學派的典范之作,其目的是為捍衛(wèi)古文經(jīng)學的主導地位,而班固的《白虎通義》也是古今之爭的產(chǎn)物。而《說文解字》是首部按部首編排的漢語字典。原書作于漢和帝永元十二年(100年)到安帝建光元年(121年),后因年代久遠而失傳。宋太宗雍熙三年,宋太宗命徐鉉、句中正、葛湍、王惟恭等同?!墩f文解字》,分成上下共三十卷,奉敕雕版流布,后代研究《說文》多以此版為藍本,如:清代的段玉裁注釋本即用此版《說文》為底稿而加以注釋?!墩f文解字》原文以小篆書寫,逐字解釋字體來源.全書共分540個部首.收字9353個.另有“重文”(即異體字)1163個.共10516字。《說文解字》是科學文字學和文獻語言學的奠基之作,在中國語言學史上有極其重要的地位。歷代對于《說文解字》都有許多學者研究,清朝時研究最為興盛。段玉裁的《說文解字注》、朱駿聲的《說文通訓定聲》、桂馥的《說文解字義證》;王筠的《說文釋例》、《說文句讀》尤備推崇,四人也獲尊稱為“說文四大家”。
2.鄭玄
鄭玄曾跟隨東漢著名經(jīng)學家馬融學習古文經(jīng),后來外出游學十多年,把握經(jīng)書的源流,辨析學術,考溯源流,花費了很多精力整理篇章,條貫篇目,確定編排。為此,他搜求各家學說,仔細考訂異同,進行歸納和判斷,做了大量細致的工作。注疏有《毛詩》、《周易》、《論語》等儒學經(jīng)典。家藏經(jīng)籍逾萬卷,多以儒家經(jīng)籍為主。但《后漢書·鄭玄傳》稱其“所好群書,率皆腐敝”。鄭玄囊括大典,綜合百家,遍注群經(jīng),將今、古文界限打破,達到了經(jīng)學的融合與統(tǒng)一。鄭玄所注經(jīng)書,代表了漢代學術的最高成就,被稱為“鄭學”,對后世經(jīng)學產(chǎn)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。鄭玄以畢生精力注釋儒家經(jīng)典,至今保存完整的,有《周禮注》、《儀禮注》、《禮記注》,合稱《三禮注》,還有《毛詩傳箋》。失傳后,經(jīng)后人輯佚而部分保存下來的,有《周易注》、《古文尚書注》、《孝經(jīng)注》、《論語注》。此外,他還曾注《春秋左氏傳》,未成,送予學者服虔,遂有《春秋服氏注》。 事實上,鄭玄遍注群經(jīng),遠遠不止這些,這里僅列舉了主要部分。據(jù)清儒鄭珍考證統(tǒng)計,鄭玄的著述共約有60種之多。鄭玄在《戒子益恩書》中說,他致力于經(jīng)學,是為了“述先圣之玄意,思整百家之不齊”。即是說,他的目的在于闡述儒家思想,使之發(fā)揚光大。歷史地看,鄭玄注經(jīng)的成就是相當高的,他完成了自己的心愿?!逗鬂h書》本傳總結鄭玄的經(jīng)學成就說:“鄭玄囊括大典,網(wǎng)羅眾說,刪裁繁蕪,刊改漏失,擇善而從,自是學者略知所歸。”這一評價是符合畢實際的。
二、今古文之爭的嬗變: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
古文經(jīng)學與今文經(jīng)學都是傳世文獻,例如:《十三經(jīng)注疏》、《四庫全書》等,《四庫全書》全稱《欽定四庫全書》。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,由紀昀等360多位高官、學者編撰,3800多人抄寫,耗時十三年編成的叢書,分經(jīng)、史、子、集四部,故名四庫。共有3500多冊書,7.9萬卷,3.6萬冊,約8億字。當年,乾隆皇帝命人手抄了7部《四庫全書》,下令分別藏于全國各地。先抄好的四部分貯于紫禁城文淵閣、遼寧沈陽文溯閣、圓明園文源閣、河北承德文津閣珍藏,這就是所謂的“北四閣”。后抄好的三部分貯揚州文匯閣、鎮(zhèn)江文宗閣和杭州文瀾閣珍藏,這就是所謂的“南三閣”。除文宗閣外,之所以其他存放《四庫全書》的地方的名字都有三點水,原因在于《周易》里面強調“天一生水”的傳統(tǒng),因為水克火,所以都加了三點水,其中最著名的代表就是建于明朝中期,由當時退隱的明朝兵部右侍郎范欽主持建造,占地面積2.6萬平方米,已有400多年的歷史,是中國藏書文化的代表之作的天一閣,其是中國現(xiàn)存最早的私家藏書樓,也是亞洲現(xiàn)有最古老的圖書館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圖書館之一。傳世文獻有一定的弊端就是與當時編撰者思想相悖的或當時統(tǒng)治者意識形態(tài)相沖突的一般都不會錄用或者被篡改,例如金元時期針對漢人的大屠殺,張獻忠碑也稱“七殺碑”等。與傳世文獻相對應的就是出土文獻其包括:老出土文獻,例如:《竹書紀年,西晉咸寧五年(279年),被汲郡(今河南汲縣)人丕準盜發(fā)戰(zhàn)國時期魏襄王(或曰魏安釐王)的墓葬發(fā)現(xiàn),亦稱《汲冢紀年》;新出土文獻,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北大考古系的李學勤、李零,主要代表典籍為:清華簡、上博簡、郭店楚簡、長沙馬王堆帛書等。
最后,楊楹教授作了精彩的點評,點評從三個方面展開:
文化在差異的比較中發(fā)展。
“傳世文獻”與“出土文獻”的張力問題。
第三、《十三經(jīng)注疏》等傳世文獻為代表的中國文化淵源脈絡。
戴偉教授與讀書班人員合影
經(jīng)濟管理學院 楊楹供稿